“那一瞬间,好像在哪里见过?”科学告诉你为什么
围绕“似曾相识”体验(即 déjà vu)现象展开深入调研。报告将用中文呈现,并包括:
* déjà vu 在普通人群中出现的频率及常见机制
* 大脑神经活动与认知科学的解释,包括相关的脑区(如颞叶、海马体)活动分析
* 心理学与记忆模型中对此现象的研究解释
* 最新的脑科学研究和科技领域(如神经成像、AI建模、认知仿真)在这一领域的进展
> 本报告由 ChatGPT 大模型生成
----
## 1. 既视感的发生率与心理解释
现有研究表明,既视感并非少见现象。调查显示,约有**三分之二**(或更高至97%)的健康人群一生中至少经历过一次既视感。该现象在青少年和年轻人中最为常见(15–25岁左右),随着年龄增长其发生频率显著下降。触发既视感的常见诱因包括疲劳、压力、饮酒、探访陌生地点或经历新奇情境等。绝大多数既视感体验持续时间极短(几秒钟内),通常不会造成负面情绪或明显功能障碍。
心理学家将普通人群中的既视感归为“**联想型既视感**”(Associative déjà vu):即当前环境中的某些细节(气味、声音或布局等)无意识地唤起了与过去某些场景的相似联想,但个体无法明确回忆起具体记忆来源,因而产生错觉性的熟悉感。这种体验往往短暂且意义有限,人们事后会试图理性化解释:认为自己曾经“似乎”来到过相同情境。临床研究指出,健康个体的联想型既视感可能只会发生少数几次,一般无须治疗,偶尔还会伴有轻微的焦虑缓解感。需要注意的是,反常频繁或长时间的既视感可能提示潜在问题(如癫痫),但一般认为健康既视感本身并不预示精神或神经疾病。
## 2. 大脑机制与神经科学发现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大脑记忆加工区域在既视感中发挥关键作用。健康个体中进行的脑功能成像发现,与未经历既视感者相比,非癫痫性既视感人群在静息状态下额叶皮层与海马旁回等部位的低频活动显著降低。同时,非既视感者相比,既视感者脑内灰质体积在**海马旁回、丘脑、尾状核、纹状体、胼胝体岛皮层(丘脑和背侧前额叶皮层)的结构连接和容积都出现改变**。研究发现,既视感频率越高,海马旁回前部灰质体积越低;而在额叶和颞叶部分区域则出现相反的容积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单纯的海马体积在有无既视感人群间并无显著差异。
功能磁共振任务研究也显示,既视感体验者在回忆/识别任务中激活模式不同:相对缺乏自发记忆提取时,他们在岛叶激活增强、前额和内侧颞叶(包括海马旁回)激活减弱。这一激活模式可能反映出熟悉信号与正确回忆的脱节。总体来看,健康人群既视感常见时伴随**海马旁回**(尤其是与熟悉性处理相关的rhinal皮层)、额叶和胼胝体岛皮层网络的功能失调。
在癫痫患者中,既视感可成为癫痫发作前兆(auras)。癫痫性既视感伴随颞叶放电。通过植入式脑刺激实验发现,颞叶相关区域(海马、海马旁回、rhinal皮层、杏仁核、岛叶等)被刺激时可诱发既视感,表明这些区域在产生错觉性熟悉感时发挥作用。在一些医学成像研究中,癫痫患者有既视感时,海马旁回的代谢和结构改变更为明显。综上,神经影像与生理证据均支持**颞叶记忆回路**(尤其是负责熟悉性信号的海马旁回与entorhinal皮层)参与既视感的产生,同时岛叶和前额叶等认知控制区域亦有相关性。
## 3. 认知科学与心理学理论模型
在认知层面,对既视感的解释主要围绕记忆和知觉处理的错配与冲突。一种主流观点认为,当当前体验与过去记忆的某些特征部分匹配时,大脑产生了“**错误的熟悉性信号**”,但个体无法检索到真正的记忆来源。即,大脑在无意识中侦测到熟悉线索,却意识到无法确认具体记忆,从而产生既视感。这一点也被称为“知觉诱发的错误熟悉”模型。O’Connor 等(2013)通过大规模个体差异研究指出,既视感频率与常规的识别记忆参数并不相关,他们认为健康人群的既视感反映了**记忆信号与记忆监控过程的不匹配**。换言之,大脑监测到异常的熟悉却缺乏相应记忆内容,造成错觉式的感觉。
在双重加工理论(Dual-Processing)框架下,已有研究提出**通常同时工作的认知流程(如“熟悉”与“检索”过程)出现短暂不同步**会引发既视感。例如,当“熟悉感模块”被误激活而并未启动实际记忆检索时,会出现“有感觉却找不到出处”的体验。另一种双过程模型(Nayer, 1979)以磁带录放机比喻:编码和检索像录音/播放按钮,如果二者同时意外开启,新信息会被误认为是旧记忆。此外,一些学者认为**细节信息的闪现**(如见过某场景的片段)加上延迟知觉会造成错觉。所谓“**分裂知觉**”(split perception)或“**注意力中断**”理论认为,如果第一次感知时因注意力分散而未被完全加工,紧接着第二次全神贯注时同一情境再次出现,就会误认为曾经经历过同样情景。
近期“冲突理论”将既视感视为一种**新颖性预测与熟悉性判断之间的元认知冲突**。该理论认为,大脑在感知当前环境时隐式比对先前记忆的预期,如果发生违背预期的熟悉感,会触发冲突监测机制并产生既视感。该冲突账户很好地解释了既视感在年轻人中高发(认知控制能力高)而老年人减弱的现象。
另外,还有一些解释将既视感与错过的记忆片段(**“隐匿记忆”**)联系起来。即当前体验与某个未察觉的小细节相似,但该细节并未被意识到,从而“大脑误以为”整个场景都曾经经历过。总体而言,这些认知模型一致指出,既视感是**感觉与记忆流程之间的短暂错配**所致,无真正过去经历的回忆支撑,仅仅是熟悉感信号的错觉呈现。
## 4. 最新研究进展:影像学与模拟方法
近年来,脑影像学和计算模型为既视感研究提供了新工具。功能磁共振、脑电图、脑结构形态测量等研究不断积累数据。如上节所述,静息态功能MRI和体素形态学(VBM/SBM)研究揭示非癫痫性既视感与海马旁回等记忆区的激活和结构变化相关。认知实验结合虚拟现实技术也被用来诱发既视感。例如,一项研究设计了两个虚拟场景布局相同但元素不同的场景,发现参与者在VR中穿行时会报告出现既视感。这类实验支持“记忆类似性”假说:当当前场景足够类似过去某记忆但未能完全提取时,人脑会产生错觉性的熟悉感。
神经影像组合先进算法也在应用中。最近,冲突账户的相关fMRI研究使用事件相关设计,发现既视感体验时,大脑冲突监测网络(如前额叶皮层)比普通情境更为活跃。这些结果与记忆冲突理论一致(Aitken *et al.* 2023)。此外,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模拟也为既视感提供新视角。例如,机器学习领域有人使用所谓的“Déjà vu测试”来评估模型对训练数据的**过度记忆**程度:如果一个网络在只给定部分输入时就能“预见”剩余信息,类似人脑错误熟悉的现象,可视为AI版的“既视感”。虽然这种模拟更多关注算法行为,但也暗示了当信息模式过度匹配时易产生错觉感知的普遍原理。
综上,最新研究结合脑成像、行为实验和计算建模正在揭示既视感的机制。研究者借助高分辨脑扫描和机器学习工具对大脑记忆网络进行分析,以捕捉细微的功能与结构变化;虚拟现实等技术使得既视感的模拟实验成为可能;认知神经学新理论(如冲突监测)则为理解既视感提供了整合框架。
## 结论
既视感是一种常见的记忆错觉体验,大多数正常人都会经历。当前研究一致认为它源自记忆处理中的**信号错配或处理延迟**:大脑对新场景产生了熟悉感信号,但缺乏对应的真实记忆印迹,导致一种“既视而不自知”的体验。神经科学证据表明,海马旁回及相关颞叶结构对这一过程至关重要,而前额叶和皮层岛区域等认知控制中心也在经验监测中发挥作用。当前脑影像学和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为我们观察既视感提供了新的窗口,未来大规模神经数据分析和智能模型模拟等方法有望进一步揭示这一现象的本质。
**参考资料**(名称+超链接)
* Neppe, V.M. (2015). *Understanding Déjà Vu: Explanations, Mechanisms and the ‘normal’ kind of déjà vu (Part 2)*. Journal of Psychology & Clinical Psychiatry. [DOI链接](https://doi.org/10.15406/jpcpy.2015.02.00112)【75†】
* Bošnjak Pašić, M. 等 (2018). *Many Faces of Déjà Vu: A Narrative Review*. Psychiatria Danubina, 30(1):21–25. [文章链接](https://hrcak.srce.hr/file/288888)【79†】
* Cleveland Clinic Health Essentials (2022). *“Déjà Vu: What It Is and Why It Happens”*. Cleveland Clinic. [文章链接](https://health.clevelandclinic.org/deja-vu-what-it-is-and-when-it-may-be-cause-for-concern)【77†】
* O’Connor, A.R., & Moulin, C.J.A. (2013). *Déjà vu experiences in healthy subjects are unrelated to laboratory tests of recollection and familiarity for word stimuli*.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PMC链接](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842028/)【42†】
* Hadžić, M., & Andersson, A. (2024). *Non-ictal, interictal and ictal déjà vu: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pilepsy & Behavior Reports. [PMC链接](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1223632/)【33†】
* Stierwalt, S. (2010). *Can Science Explain Déjà Vu?* Scientific American.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can-science-explain-deja-vu/)【50†】
* Redgård, R. (2010). *Scientific Theories on the Déjà Vu Phenomenon*. M.Sc. Thesis, University of Skövde. [论文链接](https://www.diva-portal.org/smash/get/diva2:319496/FULLTEXT01.pdf)【73†】
* Aitken, C.B.A., Jentzsch, I., & O’Connor, A.R. (2023). *Towards a conflict account of déjà vu: The role of memory errors and memory expectation conflict in the experience of déjà vu*.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155, Article 105467. [DOI链接](https://doi.org/10.1016/j.neubiorev.2023.105467)【37†】
* Kokhlikyan, N. (2025). *Measuring Déjà vu Memorization Efficiently*. arXiv preprint arXiv:2504.05651. [arXiv链接](https://arxiv.org/abs/2504.05651)【54†】